D小姐結婚五年曾經懷孕過一次,可是到了兩個月胚胎一直沒有心跳,最終只好以人工流產手術收場。經過了2年,這次好孕終於來報到;一路胚胎成長都很順利,已經熬到3個月了,似乎都比想像中的好,也如願以償領到了夢寐以求的「媽媽手冊」,準備接受未來幾個月的產檢。然而第一關作母血唐氏症篩檢的檢查時,卻意外接到診所來的電話。「D小姐,上次產檢抽血報告出來有點問題,請您回診醫師要跟您解釋報告內容。」D小姐聽完之後,腦筋一片空白,馬上衝到診間來問報告的結果。「上次唐氏症篩檢的結果,您的寶寶得到唐氏症機率有點偏高,可能需要做羊膜穿刺進一步評估...」還沒聽完醫師的結論,D小姐臉龐已經悄悄流下兩行淚水。「王醫師,聽說羊膜穿刺很可怕,很危險,可不可以再做一次抽血檢查?」經過了一番解釋,D小姐終於理解報告的意義,也放心接受羊膜穿刺的檢查。很幸運地,一個月後報告出來是一個正常的小男嬰。到底羊膜穿刺的危險性如何,是否一定要做,每個產婦都必須事前詳細了解。
唐氏症是導致新生兒智障以及多重先天性構造異常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胎兒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最高的疾病;尤其在超過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會大幅上升,而且隨著年齡呈現直線的增加。根據台灣衛生署的初步統計,台灣每848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是唐氏症的患者。因此現在產檢中,幾乎每個孕婦都會先接受母血唐氏症的篩檢。由於醫學對於唐氏症的了解更多,從以往懷孕4個月左右抽血檢查,到現在在懷孕3個月左右的胎兒頸部透明帶及鼻樑骨測量,在在都是期望能夠以傷害性最少、風險最低、準確度提高的方式,來做產前的篩檢。以往單純抽血篩檢的準確度大約只有60-80%,現在經由胎兒頸部透明帶及鼻樑骨的測量,加上母血中的賀爾蒙(乙型人類絨毛性腺激素(freeβ-hCG)及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 (PAPP-A))數值,可以偵測出85%以上的唐氏症寶寶。確實造福了不少夫妻。然而,這類的檢查,目的只是做篩檢而不是最後的確定診斷。況且如果報告結果顯示是低危險群,充其量只能說預測胎兒得到唐氏症的機率比較低,而不是確定不是唐氏症,因此很有可能仍舊生出一個唐氏症的寶寶。
羊膜穿刺將子宮內的羊水,抽取約20 cc送驗,不僅可以確定寶寶是否是唐氏症,連帶所有23對染色體都可以完全確認。因此其他染色體異常,像透納氏症候群(X染色少一條)、艾德華氏症(第18對染色體多一條)或巴陶氏症(第13對染色體多一條)都可以檢查出來;甚至數目正常但構造異常的染色體,如染色體轉位、缺損一段,也都可以一目瞭然。
很多人對於羊膜穿刺有個錯誤的印象,「聽說做完寶寶可能會少一條腿或一隻手?」事實上這個傳聞是在十幾年前,報紙上出現了一個醫療糾紛的新聞,當時「流行」在懷孕7-8週做絨毛膜採樣,由於此階段胚胎肢體正在發展,很有可能扎到胚胎,因此影響肢體成長,才會有胎兒娩出後發現肢體殘缺的個案。不過羊膜穿刺檢查的時機,一般會安排在16週之後,此時羊水量已經足夠,胎兒手腳已經發展到位,因此扎到寶寶身體的機率微乎其微,更何況整個檢查過程都在超音波的引導下進行,醫師可以監控進針的過程。
不過這項檢查因屬於侵入性,因此還是帶了一些風險。由於穿刺的過程會經過子宮,如果本身子宮有收縮的跡象,很有可能造成流產的機會。此外,雖然檢查之前,醫師都會在肚皮上消毒很多次,但如果孕婦本身免疫力有問題,仍舊有子宮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可能會造成破水。所幸,在一個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這些發生的機率不到千分之三。
很多人擔心抽完羊水後,羊水量會不會減少而影響到胎兒的發育?事實上羊水大多是來自胎兒的小便。懷孕中期時,羊水量至少都在250 cc以上。羊膜穿刺所抽取的羊水量,佔整體羊水量不到8%,而且每一分每一秒,胎兒無時無刻製造尿液,因此很快就會得到補充。也有很多孕婦很怕痛,常常問需不需要打麻醉針?羊膜穿刺的針雖然很長(大約10公分)但很細,比一般抽血或打點滴的針還細,而且肚皮的感覺神經分布比手臂來的稀疏,因此不太會痛,只是肚子會感覺酸酸的,這是正常的現象。只要不要過度緊張,整個過程並不會感受到不舒服,且只需要約10分鐘的時間。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現代夫妻越生越少,少子化的現象,造成大家對於健康寶寶的期待更高。由於時代的進步,很多的遺傳疾病可以在產前檢查出來。雖然大家對這種侵入性的檢查仍抱有恐懼的疑慮,但也唯有利用這種檢查,才能確保胎兒染色體的正常。所以宏觀來看,雖然羊膜穿刺帶了一些風險,但是一個染色體異常的寶寶,所帶給家庭的衝擊是無法想像的,尤其是台灣社會福利制度不像其他西方國家來得好,家庭負擔實在是很大。因此如果有需要羊膜穿刺時,不需過度擔心恐懼,才能迎接健康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