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是孕育生命的搖籃,過去我們總認為子宮內應該是無菌狀態,但其實子宮內膜就如同腸道、皮膚一樣,也是富含常在菌叢。2019年生殖醫學年會丹麥的學者分享了目前女性生殖道常在菌叢(Reproductive Microbiome)的研究,陰道菌叢被視為子宮腔菌叢的主要來源,其中以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占最大宗,其他非乳酸菌屬如 Atopobium 、 Gardnerella 、 Streptococcus 占比則不到10%,而陰道菌相的改變,例如: Gardnerella vaginalis 、 Atopobium vaginae 、 Mobiluncus curtisii 、 Mycoplasma hominis 過度增生,則會破壞以乳酸桿菌為主的菌相平衡,這些厭氧細菌(anaerobic bacteria)、非乳酸桿菌屬入侵就容易導致陰道細菌炎,但關於子宮內膜菌相目前仍了解甚少。
根據2016年 Moreno 團隊的研究工作,以NGS定序平台分析陰道沖洗液(Vaginal Aspirates;VA)和內膜沖洗液(Endometrial Fluid;EF)的菌相,並依照乳酸菌含量是否>90%,可分為富含乳酸菌族群(Lactobacillus dominated-microbiota,LD)、乳酸菌較低族群(non- Lactobacillus dominated-microbiota,NLD),他們發現活產(Live Birth;LB)、流產(Miscarriage;MISC)、無懷孕(Nonpregnancy;NP)族群的內膜菌相明顯不同,活產組個案大都為LD族群,NLD族群大都分布在流產、無懷孕組(如下圖);另外,LD族群的懷孕率、著床率、活產率都相較NLD族群來的高(見下方表格),顯示>90%乳酸菌的內膜菌相才是最適合孕育胚胎寶寶的環境。而以 Gardnerella vaginalis 為主的內膜菌相則明顯會有較差的預後。
主要菌相為乳酸桿菌,LD | 主要菌相為非乳酸桿菌,NLD | |
懷孕率 | 70.6% | 33.3% |
著床率 | 60.7% | 23.1% |
活產率 | 58.8% | 6.7% |
此外,即使是同一個人,其子宮內膜與陰道常在菌叢並不會完全一致,大多數人內膜與陰道菌叢都以乳酸菌為主(如下圖),但若內膜與陰道菌相不一致時,就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發生。值得一提的是,賀爾蒙的起伏變化(LH surge+2天→LH surge+7天)不會劇烈地改變內膜菌相,顯示在黃體期間服用賀爾蒙藥物,並不會影響以乳酸菌為主的內膜菌相,所以試管嬰兒療程中的想孕婦女們無需太擔心賀爾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
目前第三代試管嬰兒已大幅地改善懷孕率至5-6成,靠的就是PGS挑選出染色體正常的好胚胎。近年來的研究也指出子宮內膜有所謂胚胎最佳著床窗期(window of implantation),光是植入好胚胎是不夠的,若不在對的時間點植入胚胎,仍難以一試就成。送子鳥在2017年引進了ERA技術,希望藉由子宮內膜接受度分析(ERA)抓準植入時機點,才不會浪費得來不易的好胚胎。
雖然PGS搭配ERA(三代試管嬰兒普拉斯)能幫助近8成的想孕夫妻懷孕,但仍有近2成的夫妻面臨失敗、流產,甚至是反覆性流產經歷,就有研究指出子宮發炎也會影響後續懷孕、活產等預後,但不幸的是,大多數子宮發炎都是無症狀或是無法確診,而傳統子宮頸細菌培養也無法確切反映出子宮腔內真實情況。
傳統子宮頸細菌培養缺點如下:
- 採樣位置並非子宮內膜
- 內膜菌叢含量相較陰道外生殖道菌叢偏低,更難以培養內膜菌相。
- 有些壞菌、厭氧菌難以進行體外培養跟鑑定,導致報告結果為正常,仍無法百分百確定宮腔內是否無壞菌。
所幸的是,利用EMMA&ALICE(子宮內膜菌相分析)的NGS定序平台直接分析子宮內膜檢體,就能靈敏且精準地分析子宮內膜菌相分布,若發現壞菌且乳酸菌含量偏少,就能在植入胚胎前投予抗生素治療,治療後並長期補充乳酸菌,讓子宮內膜處在適合胚胎著床的微環境。子宮內膜不只看植入時機點,更講求內在菌相平衡,內膜益菌或許就是您好孕的最後一哩路。
Reference:
Does the endometrial cavity have a molecular microbial signature? (Haahr et al., 2016) Evidence that the endometrial microbiota has an effect on implantation success or failure. (Moreno et al., 2016)
子宮內菌叢檢測
感染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檢測
子宮頸細菌培養
披衣菌DNA檢測
人類乳突狀病毒DNA檢測
檢測子宮內膜中乳酸菌及造成
慢性子宮內膜炎相關菌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