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習慣性流產說掰掰

習觀性流產在臨床上原因很多,也很複雜,需要耐心細心地評估,才能找出確切的因素。利用著床前胚胎染色體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可以事前知道一個正常染色體的胚胎植入,大大降低流產的機會。
2013-10-28 2019-08-05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36 歲的 H 小姐,已經結婚五年;打從一開始結婚,夫妻兩人便希望趕緊有個小孩,好讓家裡的老人家能夠早日抱金孫。努力了一年,終於等到了好消息,歡天喜地準備新生命的到來。豈料才不到兩個月,始終無法看到胚胎的心跳,只好失望地結束這次短暫的孕程。收拾好受創的心靈,再重新準備下一次的好孕到來。

沒想到在之後的兩年,同樣的悲劇竟然連續發生了三次;她始終不相信,為何上帝對她是如此的殘酷,讓她的身心反覆遭受這樣無情的打擊。雖然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這樣彷彿洗三溫暖的心情,實在是痛苦萬分!若不是先生與家人的支持,她哪能還有信心繼續走下去呢?

經過了一系列的檢查,原來 H 小姐的染色體結構跟一般人有點不太一樣;雖然都是 46 條染色體,但其中兩對染色體產生了一段互換的現象,讓她的胚胎極有可能發生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無法繼續發育,進而造成流產。知道了原因,孕氣總應該輪到她這邊了吧。然而事實並不盡人意,沒想到之前胚胎萎縮進行人工流產後,子宮內膜禁不起三次的手術傷害,導致內膜變薄且經血量越來越少。現在遇到兩了個難題該如何是好,讓她倍感無力,未來的路似乎越走越艱難,她實在好想放棄。

胚胎的問題所幸現有的醫學技術幫得上忙,利用著床前胚胎染色體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可以事前知道一個正常染色體的胚胎植入,大大降低流產的機會;同時要評估子宮內膜的狀況,看看是否還有機會「救」回來。好在老天疼惜她,總算篩檢出三顆正常的胚胎;子宮內視鏡確定內膜受到之前手術的影響,產生沾黏的現象。放置子宮內避孕器併服用荷爾蒙治療三個月後,子宮內膜的厚度總算回到正常狀態,接下來就等真正的好孕是否降臨在她的身上。

看到兩條線對她來說,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因為她已經歷過四次當下喜悅的心情;重要的是她能否跨過避免流產這關,H小姐每天祈禱著。總算熬過了四個月,羊膜穿刺也確定了正常的結果,心中興奮澎湃的心情實在是難以形容,感謝上天沒有讓她放棄希望,讓她堅持到底只為了那美好的幸福到來。

所謂習慣性流產,指的是懷孕未滿 20 週,連續發生三次以上的流產,包括胚胎曾經有心跳後追蹤卻無心跳、或胚胎尚未發展心跳便停止發育或胚胎自然流出體外。

習慣性流產的可能原因包括了:

1. 子宮構造異常:大約佔習慣性流產的 15%。先天子宮構造異常的包括雙角子宮、單角子宮、雙子宮、子宮中隔、黏膜下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瘜肉。可以藉由輸卵管 X 光攝影、子宮內視鏡、腹腔鏡或核磁共振檢查異常構造,再經由手術的方式治療。

2. 子宮頸閉鎖不全:有些是先天性,有些是後天手術造成如子宮頸錐狀切除。一旦發現有這方面問題,可以在孕期 3 個月以後,做子宮頸環紮手術來預防。

3. 染色體問題:在早期流產的胚胎中,大約有將近 60% 是染色體異常。換句話說,異常的胚胎已經遭受自我淘汰的命運,非父母雙方因素所導致。然而約 3% 至 5% 的流產病患裡,有些確實是父母雙方之一的染色體發生異常轉位(translocation)的現象,有的則是先生 Y 染色體上一段基因異常所導致。

4. 賀爾蒙分泌異常:最典型的就是多囊性卵巢的病患。由於體內對胰島素分泌產生抗性,或是體內雄性荷爾蒙過高,會使得卵子品質下降,以及無法提供胚胎發育所需之黃體素,自然流產發生的機率便會增加。這類病患需要時間調整體質,以降血糖藥物控制一段時間後,再以藥物或針劑方式協助排卵及黃體功能加強,多數女性可以順利懷孕。其它內分泌問題如甲狀腺亢進或功能低下的女性,也需要密切注意其甲狀腺功能的狀態。如果功能尚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也容易發生流產。糖尿病的病患更需注意病情控制,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僅流產機率增加,也容易產生胎兒畸型的可能。

5. 免疫系統問題:通常外來物對人體來說,自然會產生排斥現象,尤其胚胎有一半的基因是來自先生。然而高等動物對於懷孕的過程,上帝已經做了最完美的安排,因此大多數人的胚胎不會被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少數人體內的防禦機制先天被破壞,因此產生抗體而攻擊胚胎,導致流產的發生。最常見的是抗磷酸抗體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這是一種凝血功能異常的疾病,體內會產生抗體,在全身細小血管內產生血栓。不僅會導致流產,懷孕後發生子癲前症、早產、早期胎盤剝離的機會也很高。臨床上並沒有特殊症狀,都是等流產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體內抗磷酸抗體偏高。只要確定診斷,一般會先以阿斯匹靈及類固醇治療一段時間再懷孕;嚴重者需要注射低分子量肝素之抗凝血劑;少數人則需要施打免疫球蛋白。其他像自體免疫問題,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如果孕前沒有控制病情,也容易發生流產。

6. 發炎感染:若有弓漿蟲、德國麻疹病毒、披衣菌、細菌或淋病等感染,則懷孕後亦容易導致流產,因此需要先治療感染問題。

7. 生活型態: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甚至抽菸、喝酒、濫用藥物等,都容易增加流產的機會。

8. 年齡:由於女性生育功能在 35 歲後,卵子老化的結果,也容易產生不正常胚胎,因此增加流產機率。

習觀性流產在臨床上原因很多,也很複雜,需要耐心細心地評估,才能找出確切的因素。對於 H 小姐來說,經過了四次流產的悲劇,原本已經放棄任何希望,不願再冒第五次流產的風險;所幸在醫學的輔助下,也是自己的堅持,終於跟習慣性流產說掰掰!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