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經前症候群」來搞怪

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指的是在月經來之前一至兩週內,也就是排卵之後,身體及心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症狀,在月經來之後症狀便會消失。絕大多數在生育階段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曾經發生過的症狀,但只有不到10%會影響日常生活或者是工作。
我想諮詢
2012-06-05 2019-08-16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小芳自從來大姨媽之後,每每月經來之前身體都會有很明顯的反應,尤其是胸部感覺特別的漲,內衣不得不換成大一點的尺寸,才不會造成胸部的不舒服。當她進入職場工作後,每個月都會有一段週期性的時間,心情感到非常的焦躁,特別容易頭痛,胸部也是一樣的不舒服。原本她以為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或許一段時間應該會好;然而已經工作了五年了,這樣的不適仍舊存在,甚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讓她懷疑是不是身體出了問題。當她開始與男友交往後,這樣的情況不但讓她身體不適的感覺特別強烈,也使得與男友的關係日益緊張,因為她常常對男友有莫名的情緒反應,不由自主的發脾氣,這種喜怒無常的反應害男友不知如何是好。某一天,小芳在網路上看到朋友看診經驗的分享,朋友的症狀居然跟她一模一樣,原來這就是「經前症候群」。因此她也趕緊去看診,在醫師的建議與治療下,終於擺脫了經前症候群的困擾,讓她重新開心地面對男友。

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指的是在月經來之前一至兩週內,也就是排卵之後,身體及心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症狀,在月經來之後症狀便會消失。絕大多數在生育階段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曾經發生過的症狀,但只有不到10%會影響日常生活或者是工作。這種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不太清楚,只知道與體內荷爾蒙分泌或是神經傳導物質有關,也有研究發現與營養失衡、新陳代謝失調或壓力過大所引起,但卻無法檢查出哪個荷爾蒙有問題。然而,這種症狀發生一定發生在有排卵之後,因此醫學上常常以避孕藥來控制經前症候群。

目前醫學並無法以科學的檢驗數據或檢查方式來診斷經前症候群,只能由病人的症狀來診斷。大約有兩百種症狀與經前症候群有關,如頭痛、乳房脹痛、下腹痛、全身水腫、體重增加、噁心、疲勞、食慾增加、失眠、情緒起伏大、躁鬱…等症狀。然而也有其他的原因產生相似的症狀,因此發生時間很重要,如果不是在月經來之前,且沒有週期性發生,便可以排除經前症候群的可能。

由於不知疾病發生確切原因,因此治療上通常以症狀消除為主。治療方式大多先從生活習性調整起,減少糖類、鹽分的攝取,儘量少量多餐,多吃蔬果與穀類食物,也應少喝咖啡、酒、可樂及茶。最好是養成正常的作息時間,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也可適度補充維他命E、B6與鈣片,會有助於狀況的改善。如果這些方式仍無法解決症狀,就必須倚靠一些藥物,常用的藥物包括了黃體素、避孕藥、抗憂鬱劑(尤其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像百憂解等)、利尿劑或是止痛藥等。

相信很多女性都曾經歷過月經前一陣不舒服的階段,大多數人都可以容忍這些惱人的症狀,只有少許的女性嚴重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以目前的醫學藥物治療效果來看,並無法百分百達到滿意的效果;仍舊需要個人調整日常作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如此便可以讓經前症候群不再是生活中的困擾。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