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也能反敗為勝
W小姐與先生結婚,算一算到今年已經五年多,在第二年時,很幸運地意外懷孕,正充滿喜悅的心情時,在懷孕第二個月時,卻不幸發現胚胎沒有繼續發育,因此忍痛接受人工流產的手術。術後經過調養三個月,真心盼望小天使能再次降臨,卻始終沒有等到好消息。經過一般基本檢查後,初步看來夫妻雙方並無問題;但由於年齡已屆36歲,因此做了兩次人工受孕沒有成功後,選擇積極採取試管嬰兒的治療。很幸運地第一次治療就順利懷孕,不幸的是卻又在第二個月發生,胚胎始終無法聽到心跳,因此又做了一次流產手術。休養半年後,夫妻倆又重拾信心,再度接受試管嬰兒的治療,最後卻又以胚胎萎縮的悲劇收場。
在身心俱疲的心情下,已經沒有信心再面對下一次的治療。「醫師,習慣性流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後續針對免疫的一系列檢查後才發現,原來W小姐自身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問題,由於專心「做人」,已經很久沒有追蹤身體狀況。因此以藥物控制病情後,再次經由試管嬰兒治療而懷孕,現在已經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對於許多曾經面臨流產的女性來說,一而再、再而三,得而復失的打擊,已經是心中永遠的痛。
習慣性流產的定義
懷孕未滿20週,連續發生三次以上的流產,包括胚胎曾經有心跳後追蹤無心跳、胚胎尚未發展心跳即停止發育或胚胎自然流出體外。整體而言,發生機率大約是千分之3到千分之4之間。對曾經發生過流產紀錄的女性來說,第一次流產機率約10-15%,流產過兩次後,約85%的女性可以正常懷孕而擁有小孩;但第三次流產發生後,再次流產的機率便高達60%以上。換言之,如果連續發生三次流產而不治療,將近7成以上都會以流產收場。在臨床上,對於已經發生兩次流產經驗的病患來說,心理面臨再度失望的壓力一定是很大,其原因就不能說單是因為運氣不好所引起。醫師及病患應該及早共同面對,找出病因而積極治療,提高成功懷孕的機率。
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四大因素
-
染色體因素:
根據研究指出,早期流產的胚胎中,有將近60%是因為染色體異常而致,其中主要是因為當次受精胚胎有染色體異常,進而遭受自我淘汰的命運,大多常見在高齡晚婚一族,容易面臨到胚胎染色體異常問題。以40歲為例,平均4-5個胚胎才會有一個染色體正常,可想而知即使試管也必須透過PGS技術才能將成功率拉高,更何況是採自然受孕方式 ; 其次占比約3-5%證實是父母雙方之一的染色體發生異常轉位(translocation),或是先生Y染色體上一段基因異常所導致。雖然這種先天染色體問題無法治療,不過大多數夫妻經過不斷努力,終究可以順利懷孕產子。建議發生兩次流產後,可以抽血檢查分析夫妻雙方的染色體。
-
子宮因素:
佔比習慣性流產中約為15%,其中少數為先天性子宮異常如雙角子宮、單角子宮、雙子宮、子宮中隔,及常見的黏膜下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瘜肉。基本上可以藉由輸卵管X光攝影、子宮內視鏡、腹腔鏡或核磁共振檢查異常構造,大多狀況都可以經由醫師評估後,透過手術的方式得到治療。
另外還有子宮頸閉鎖不全問題的族群,也會面臨較高的流產機率,其中少數為先天子宮頸過短,後天因素則為子宮頸病變者經由電燒、錐狀切除手術,或接受子宮頸擴張術、多次人工流產手術,或者前胎生產導致子宮頸裂傷造成,而多胞胎及羊水過多的孕婦也是高危險群,一旦發現有這方面問題,可以在孕期3個月以後,做子宮頸環紮手術來預防。 -
免疫因素:
遍及各大生殖群組內的熱門話題,不難看到免疫媽咪的經驗傳授分享,免疫不孕所造成的習慣性流產已經在生殖學界討論多年,但是都未能有明確的定案與治療的方向。如今已針對近幾年來所重視的血栓問題及免疫系統有更深入的探討。
- 血栓問題:
大多為抗磷酸抗體症候群,這是一種凝血功能異常的疾病,體內會產生抗體,在全身細小血管內產生血栓。不僅會導致習慣性流產,懷孕後子癲前症、早產、早期胎盤剝離的機會也很高。臨床上並沒有特殊症狀,都是等流產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體內抗磷酸抗體偏高。只要確定診斷,一般會先以阿斯匹靈及類固醇治療一段時間再懷孕;嚴重者需要注射低分子量肝素之抗凝血劑;少數人則需要施打免疫球蛋白。
- 自體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如果孕前沒有控制病情,也容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 動態免疫系統表現:
通常外來物對人體來說,自然會產生排斥現象,尤其胚胎有一半的基因是來自先生。然而高等動物對於懷孕的過程,上帝已經做了最完美的安排,因此大多數人的胚胎不會被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少數人體內的防禦機制先天被破壞,因此產生抗體而攻擊胚胎,導致習慣性流產的發生。
- 血栓問題:
-
其他:
還存在一些10%的風險因子,如賀爾蒙分泌異常、發炎感染或生活型態。
-
賀爾蒙分泌異常:
最典型的就是多囊性卵巢的病患。由於體內對胰島素分泌產生抗性,或是體內雄性荷爾蒙過高,會使得卵子品質下降,以及無法提供胚胎發育所需之黃體素,發生習慣性流產的機率便會增加。這類病患需要時間調整體質,以降血糖藥物控制一段時間後,再以藥物或針劑方式協助排卵及黃體功能加強,多數女性可以順利懷孕。其它內分泌問題如甲狀腺亢進或功能低下的女性,也需要密切注意其甲狀腺功能的狀態。如果功能尚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也容易發生習慣性流產。糖尿病的病患更需注意病情控制,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僅習慣性流產機率增加,也容易產生胚胎畸形。
-
發炎感染:
若有弓漿蟲、德國麻疹病毒、披衣菌、細菌或淋病等感染,則懷孕後亦容易導致習慣性流產,因此需要先治療感染問題。
-
生活型態:
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甚至抽菸、喝酒、濫用藥物等,都容易增加習慣性流產的機會。
-
臨床上,或許第一次發生流產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運氣」來形容;但如果已經發生兩次,醫師必須設法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再次歸咎於運氣不好,再努力就好,或是尚未達到習慣性流產「定義」來應付病人。
應該先把病患當作是習慣性流產的可能,先做詳細檢查評估。如果並無發現問題,在下次懷孕開始時,便先以預防性治療,來增加成功懷孕的機會。夫妻雙方也必須互相扶持,讓孕婦儘可能在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生活,如此才能共同面對樂觀的未來,早日遠離習慣性流產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