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體溫看孕勢

利用每日觀察基礎體溫的變化,可以自知排卵的狀況,如果想早日懷孕生子,可以在排卵期多增加行房次數以提升受孕機率。
我想諮詢
2008-06-06 2021-05-31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很多想懷孕生子的女性,每每見到「好朋友」- 月經(MC)又來報到了,心情都盪到谷底,常常要鬱卒好幾天;眼見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心裡雖然一直猶豫不決想要去找醫生看看,但對於繁雜的檢查卻是既害羞又恐懼,不知該如何是好。針對這樣的情形,其實可以先在家自行檢測,即使將來還是沒懷孕的消息,也可以給醫師一個良好的參考,這種 DIY 的方式就是「基礎體溫測量(BBT)」。

基礎體溫原理

女性月經週期大多為 21 至 35 天,在月經結束後至排卵,這段時間稱為「濾泡期」;從排卵之後到下次月經來時,則稱為「黃體期」。

正常月經週期

一般而言,每個人月經週期長短不一,因人而異,但大多數女性的黃體期通常固定為 14 天左右,而濾泡期長短則不一定。控制月經週期的原動力,主要是跟體內分泌的賀爾蒙有關;從腦下腺垂體分泌兩種賀爾蒙:促濾泡生成激素(FSH)、黃體生成激素(LH),在排卵之前促使卵泡漸漸成熟,在適當時機黃體生成激素急速分泌而導致排卵;在排卵之後卵巢開始分泌黃體素(Progesterone)以增加子宮內膜(Endometrium)厚度。因此在此時會因黃體素的分泌而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上升約 0.6℃。如果有懷孕,體溫將會維持高溫狀態;如果沒有懷孕則體溫下降,下次週期月經即來報到。所以在一個月的週期中,體溫會呈現雙相變化(Biphasic),意即有高低溫的差異。

如何測量基礎體溫

在睡眠沒有中斷且持續 6 至 8 小時的狀態下,清晨睡醒後尚未下床所測量之體溫,就是基礎體溫。由於體溫的變化非常微細,因此測量用之體溫計跟一般體溫計不同,刻度為每格 0.05℃,置於舌下 3 至 5 分鐘後記錄結果。

基礎體溫在臨床上的意義

藉由偵測黃體素這種升高體溫的作用,來判斷排卵是否發生,因為只有經過排卵,才會有黃體素升高、體溫上升的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可以藉由溫度變化來判斷有無排卵或是否黃體功能不足。

(1) 無排卵

如果從週期一開始至下一個週期,體溫沒有明顯出現高低溫差異,這就是沒有排卵的現象。通常在具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的女性較為常見。

無排卵

(2) 黃體功能不足

正常的月經週期高溫期應該要超過 12 天以上,只要高溫期短於 12 天就稱為高溫期過短。之前提過,體溫上升的原因是黃體素,因此如果黃體功能不良,無法提供足夠的黃體素,則即使受孕的胚胎(Embryo)也不易著床成功。

黃體功能不足

雖然大致上分為這兩種情形,但臨床上還有其他的可能:

(1) 排卵期溫度上升過慢

這種情形代表著體內分泌的黃體素濃度不夠快,因而導致體溫上升緩慢。通常也代表著排卵狀況不良,受孕機率下降。

體溫上升緩慢

(2) 體溫緩慢下降

一般而言,當沒有受孕的狀態下,黃體素的濃度會因子宮內膜即將脫落而急速下降。如果體溫下降速度緩慢,表示說黃體功能不良,亦不利於懷孕。

緩慢下降

(3) 溫度差異小於 0.6℃

體溫上升不夠也代表著黃體素濃度不足,如果胚胎形成將不易著床。

利用每日體溫的變化,可以自知排卵的狀況,如果想早日懷孕生子,可以在排卵期多增加行房次數以提升受孕機率。若是久候無好消息,可攜帶最近三至六個月以上的基礎體溫表,請婦產科醫師幫忙判讀,可早日找出不孕原因而對症下藥。但是很多想懷孕的婦女,把基礎體溫當作家庭作業,每天早晨眼睛一睜開,甚至用鬧鐘叫醒起床測量體溫,結果因為無形中形成壓力,影響睡眠品質,過度依賴基礎體溫的結果,反而影響排卵及賀爾蒙分泌功能,適得其反因而降低受孕機率。因此利用測量體溫的變化,可以當作參考,時間不宜太長,如此可以讓自己及婦產科醫師針對自身排卵情形及賀爾蒙功能作初步的了解,進而安排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


《體溫紀錄表下載》


延伸閱讀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