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孕期中,準爸爸及準媽媽最擔心肚子裡的寶寶是否健康,所以把所有的重責大任及期待都寄託在婦產科醫師上。自從超音波發明之後,使得產檢不再像是在黑箱中摸索,婦產科醫師隔著肚皮總算對於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情形略知一二;尤其近年來醫療科技日益發達,隨著電腦的進步日新月異,從之前平面二度空間的 2D 超音波,進展至現在的三度空間 3D 及 4D 超音波。在資訊媒體發達的社會中,很多人以為似乎數字越大的就表示越好,所以趨往擁有 3D 及 4D 超音波的醫療院所看診,各醫療院所也紛紛武器競賽般的添購新型的超音波機器以滿足病患的需求。然而,到底從平面 2D,進展到立體 3D 甚至動態 4D,用在產檢方面各有哪些優勢呢?什麼又是高層次超音波呢?
平面 2D 超音波利用物理原理將物體影像經由電腦處理而呈現,所以透過超音波我們可以看到腹內胎兒身體一部份的影像;再經由不同角度的掃描,將胎兒全身的影像呈現給醫師及孕婦。然而影像的清晰與否,會受限於胎兒的姿勢、羊水量的多寡、機器設備及操作人員的經驗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到超音波影像的品質及判讀力。而且胎兒的異常變化差異相當大,有些異常要在懷孕某個時期才較易診斷,時機不對則不易辨別。
3D 立體超音波則是以電腦系統處理影像,將一系列的平面影像,重新組合後加上光影變化,將胎兒的身體表面呈現立體之影像。所以許多第一次準備當爸媽對於 3D 超音波都很新奇也非常期待。然而,3D 超音波的缺點是,因為是靜態的,電腦處理速度較慢,做出一張好的影像需要好幾分鐘,而且必須要有足夠的羊水作為影像傳導物質,才能清楚呈現胎兒影像;如果胎兒動的太厲害或是姿勢不對,也會影響清晰度。最重要的是 3D 超音波大多檢查外觀是否異常,身體內之構造如心臟、腦部等則仍需 2D 超音波來檢查。
4D 超音波是近幾年來醫療診斷科技的另一大進步,克服了3D 超音波的限制,利用每秒高達 8 至 16 張影像的掃描速率「動態」地呈現胎兒影像。因此寶寶舉手投足、吸吮拇指、打哈欠等表情都清楚表露無移,讓婦產科醫師及準爸媽一窺子宮內的奧妙,更精準地判斷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與發育。
與傳統產科 2D 超音波相比,另外有一種「高層次超音波」的檢查。第一線超音波檢查主要是評估胎兒體重、胎位之確定、胎盤位置、胎兒性別、羊水量及一般構造之異常與否。高層次超音波則強調以系統方式,藉由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胎兒腦部結構、臉、心臟、腹腔、性器官、四肢等重要器官,最佳的時機是在孕期 20 至 24 週檢查胎兒細部構造。由於從頭看到尾耗時甚久,而且受限於胎兒姿勢是否恰當及操作人員訓練的素質,因此並非百分之百可以將胎兒所有構造檢視出來。所以通常建議孕婦,如果之前具有特殊病史(如前胎有異常胎兒),或是第一線超音波懷疑有異常胎兒,則需作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天下父母心」,準爸媽都很關心也很擔心肚子裡胎兒是否健康,所以寄望婦產科醫師能以超音波完全看出所有異常來確保胎兒之健康。然而超音波是一台機器,並非是萬能的,不論是 2D、3D 或 4D 超音波影像,都仍然有無法看到的可能性;也不是所有孕婦皆需要執行 3D 或 4D 超音波,事實上 2D 超音波在醫學診斷上還是有它無法取代的價值和地位。選擇適當又有效率的超音波,應用在產前檢查上才是準爸媽應有的認知,不要落入過度倚賴機器以及信任機器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