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美國生殖醫學會和歐洲生殖醫學會去除凍卵的實驗性標籤,正式認可凍卵為臨床保留女性生育力的方式之後,凍卵成為生殖醫學領域週期數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定義為“為預防年齡導致生育力衰退”的凍卵週期,其他名稱還包括「選擇性凍卵」、「非醫療需求性凍卵」 、「計畫性凍卵」等。
儘管各國專家對此類凍卵的必須性,效益等等都還爭執不休,也無法抵擋這幾年各國凍卵週期數不斷上升的趨勢。一篇西班牙的研究顯示,相較於醫療性需求的凍卵年增長率維持在1-2%,選擇性凍卵的年增長率從2011年的4%,到2016年的22%(圖一),美國,印度等在週期數上也有增加趨勢。
圖一、凍卵週期數增長率
根據送子鳥內部統計,每年首次凍卵的人次在近五年也有快速增加的現象(圖二)。此現象顯示,即使是非醫療性需求,保留生育力對女性來說已成為極需考慮的軟性需求,深究其原因,沒有對象(包含認為對象不適合共組家庭)、經濟因素、教育、工作等,加上最重要的,女性對於年齡造成的生育能力下降有更明確的認知,都是女性考慮保留生育力的因素。
圖二、送子鳥內部統計 (資料統計至2022.10.31)
既然凍卵需求已是明確的趨勢,歐洲生殖醫學會在2020年的臨床指引便建議保存生育力前,生殖中心都應提供詳細的諮詢,包含療程經過、風險及效益。
簡介如下(現況/法規以台灣現況說明):
冷凍胚胎 | 冷凍卵子 | 冷凍卵巢組織 | |
技術現行狀況 | 廣泛,技術門檻低 | 廣泛,技術門檻低 | 尚未廣泛使用 |
相關法規注意事項 | ✓ 需合法配偶 ✓ 僅可保存10年 ✓ 配偶死亡/離婚須銷毀 |
✓ 凍存時不需配偶,但解凍受精時需有合法配偶 ✓ 可保存10年,經書面同意可延長保存 |
尚未有明確法規規範 |
術前卵巢刺激 | 建議 | 建議 | 不需要 |
卵子取得方式 | 經超音波導引抽吸之取卵手術 | 經超音波導引抽吸之取卵手術 | 腹腔鏡/開腹手術取得卵巢組織 |
後續使用方式 | 試管嬰兒 | 試管嬰兒 | 植回腹腔,有自然懷孕之可能性 |
冷凍卵子
指的就是將卵子從卵巢取出後,不經過受精,直接將卵子冷凍,待受精前將卵子解凍,將解凍卵子和精蟲在體外進行受精,培養成胚胎,再植入子宮腔裡進行著床;因卵子為單一細胞,加上其體積形狀等特性,冷凍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同時相較於新鮮卵子進行受精後進行胚胎培養,大約增加10%的損耗。
療程上,月經週期開始時,當週期的竇卵泡,理論上都是可成長的卵泡,卵巢庫存量越大,竇卵泡數量越多,大多不只一顆,但自然週期所分泌的濾泡刺激素會將卵泡篩選出只剩一顆或二顆排卵;因此,為了增加取卵效益(即顆數)的情況下,大多會配合卵巢刺激增加長大的卵泡數量,增加可取得的卵子顆數,待卵泡成熟時,便會施打破卵針使卵泡進入最終成熟,以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的方式取出卵子。
取卵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大約是2-4%,包含出血與卵巢感染與中重度的卵巢過度刺激。就現行法規來說,冷凍卵子在進行冷凍時不需配偶,但後續在解凍受精的情況下需有合法配偶,其精蟲來源可為配偶自身精蟲或捐贈精蟲,但需合乎人工生殖法規範(圖三)。
圖三、冷凍卵子流程
凍卵衍生的效益問題
其關鍵因素為冷凍卵子時的年紀與冷凍的顆數。目前文獻普遍認為35歲以前凍卵能獲得較大的效益。根據美國一篇2016年的文獻,根據其128個週期數的結果去回推,35歲前、35-37歲、38-40歲、大於40歲的情況下,冷凍一顆卵子分別約有8.2%、7.3%、4.5%、2.5%的活產機會;一篇較大型的西班牙研究則指出,同樣冷凍15顆卵子的情況下,35歲前冷凍者約有69.8%的機會活產,大於35歲則降至38.8%。
單純看以上的數據,不免讓人質疑凍卵的效果,但實際上,凍卵的目的是為了有需要延後生育時保有一定的生育機率,更應該考慮的是凍卵的未來效益。 2022年一篇根據SART(美國生殖技術學會)的資料指出,在33歲進行一次凍卵,在40歲解凍卵子進行試管與40歲單純進行試管比較(最大3個週期),前者產生0、1、2、≥3顆胚胎的機率是0.3%、2%、8%、89%,後者產生0、1、2、≥3顆胚胎的機率是47%、26%、14%、12%,預估達成每次活產凍卵,33歲時凍卵約可節省81926美金。
產生胚胎數量的比例 | 0 | 1 | 2 | ≥3 |
33歲凍卵 | 0.3% | 2% | 8% | 89% |
40歲最多進行3次試管 | 47% | 26% | 14% | 12% |
註:2022年SART美國生殖技術學會資料
隨著女性對人生規劃的自主性和生理對生育能力的限制有更高的認知,凍卵已是近年許多女性會考慮的選項,凍卵產生的效益,會隨著凍卵年紀,取卵時的卵子庫存量,未來使用與否與使用年紀產生不同的效益,曾有報導指出,約有6%的女性後悔進行凍卵,其主要原因還是取卵的結果與一開始的認知不同,因此有考慮凍卵的女性,還是建議進行基礎的檢查,與醫師進行詳盡的討論,降低心理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