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育齡女性導致月經不規則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目前粗估盛行率為5-10%;換句話說,每10-20名育齡女性,就有一名患者。顧名思義,多囊性卵巢就是卵巢相較於一般人有更多的卵泡,使卵巢在超音波下,看起來有許多空洞存在(卵泡在超音波裡為黑色空洞狀);而症候群的中心思想則為慢性不排卵與胰島素抗性導致的雄性荷爾蒙增加。根據2018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臨床指引,診斷上若符合下列三種條件其中兩種,則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診斷 | 敘述 |
月經不規則 |
|
雄性荷爾蒙表現 (血清或症狀) |
|
卵巢多囊型態 |
其中一側卵巢符合以下條件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對懷孕造成的影響,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排卵障礙,其他因素包含胚胎淘汰率較高、母體代謝造成胚胎著床率下降等都有人提出。因此在規則同房下嘗試六個月未果的夫妻,可考慮進一步以口服排卵藥物增加懷孕機率。在使用排卵藥物之前,輸卵管狀態與伴侶精蟲狀況可依個人狀況先檢查,其中輸卵管檢查若有以下狀況則較強烈建議先檢查:
- 曾有腹腔或骨盆腔感染的病史
- 曾罹患性傳染病
- 曾有腹部或骨盆腔手術
-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
多囊性卵巢形成原因目前仍尚未全明朗,可能和基因有部分關係,雖然是無法痊癒的狀況,但是症狀可以透過藥物或調整生活作息等方式有所控制。在門診中,多數求診的原因為月經不規則,青春痘,體重增加和不孕。然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的慢性健康問題,其實還包括血糖、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外觀導致慢性焦慮憂鬱等問題。因此早期診斷及定期追蹤,有助於後續的併發症預防。
使用口服排卵藥物促排的情況下,約15-40%多囊患者對口服藥具有抗性;因此還是建議至少2-3個週期配合超音波檢查確認排卵藥的效果,若效果穩定最長可考慮嘗試排卵藥與自然同房一年,小於35歲族群,一年的累積懷孕率可達70%。具有排卵藥抗性的族群,可考慮合併口服降血糖增加排卵機率,但目前研究就長期而言,合併口服排卵藥與降血糖藥並未增加活產率。當口服排卵藥無效或是嘗試一年未達成懷孕的夫妻,可就個人狀況,討論進一步治療,包含排卵針合併自然同房,人工受精與試管嬰兒。
在進入試管療程前,可考慮補充葉酸和維他命D。多囊的族群在試管療程可能有以下特點:
- 較高的卵巢反應:可能增加取卵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出血、感染和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其中以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註)風險增加最為顯著。因此在療程上較多會採用拮抗劑療程合併腦下垂體促進劑作為最後破卵針的選擇;另外建議避免新鮮植入,以全凍胚的方式避免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風險。
- 較高的胚胎淘汰率:在試管療程的觀察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平均的卵子成熟度較低,會造成胚胎培養過程淘汰率輕度上升,但因取卵數較多的情況下,目前統計上小於35歲的族群仍可達50%的活產率;大於35歲的族群,懷孕率與一般族群相當。
- 較高的早期流產率與後期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風險:多見於合併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因此療程前可考慮先合併運動或生活作息調整或懷孕中注意體重增加幅度。孕期可考慮早期篩檢子癲前症風險,BMI>25kg/m2或家族糖尿病史的族群可考慮提早檢測血糖情況。
雖然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在試管療程有以上特點;但是就平均狀態而言,仍算是預後較好的族群。不孕治療上仍需考慮年齡、體重、輸卵管因素、先生精蟲狀況、人生規畫等條件討論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
(註)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指排卵藥物刺激之下,產生較多卵泡排出的相關併發症,包括腹脹、腹水、噁心、卵巢腫大…等症狀,詳細可參考官網資料。